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举办“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发布了2021-2022年度“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该批典型案例涵盖多个消费领域,聚焦时下消费热点、维权难点,涉及消费者的获得赔偿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知情权、人身财产安全权等。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和消费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涉及的消费维权问题也逐渐增多,在本次十大典型司法案例中占据四席。
具体的,四大典型案例分别涉及消费者客观差评商家不构成侵权、跨境电商域外管辖条款效力认定、社区团购团长承担销售者责任认定,以及平台派单模式中物流公司赔偿责任认定。
其中,在“消费者客观差评商家不构成侵权”案例中,某室内体育运动馆经营者发现在点评平台上出现了几条差评,认为差评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平台删除差评并披露“差评”用户个人信息,平台以无权删除为由拒绝,该运动馆经营者将点评平台告上法庭。
法院认为,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对商家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客观评价,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综合考虑消费者的评论内容,尚未达到对商家侮辱、诽谤的程度,商家作为服务提供者对此应当给予必要的容忍。同时,从保护消费者的批评建议权利的角度考虑,判决不支持原告主张披露相关用户信息的诉讼请求。因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中消协专家指出,经营者不能苛求所有消费者的评价绝对精准、完全不带主观情绪,也不能要求每一位消费者都必须给予好评,更不能要求电子商务平台评价体系仅向社会大众展现“好评”。本案是切实维护消费者批评建议权利的生动实践。
而在“跨境电商域外管辖条款效力认定”案例中,高某某在亚马逊中国网站上购买进口商品,收货时发现该商品并非网站方预先承诺的境外发货。高某某认为网站方存在欺诈行为,遂将其诉至法院。被告以“亚马逊海外购使用条件”中约定由卢森堡市区法院管辖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
法院裁定认为,涉案管辖协议属于格式条款,该条款剥夺了中国消费者在中国选择本地争端解决途径的权利,加重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不合理地限制了消费者寻求救济的权利,违反公平原则,故涉案管辖条款应属无效。
中消协专家指出,本案涉及跨境电商管辖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在认定合同效力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双方掌握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贯彻弱者保护原则,遏制强势地位一方对合同自由原则的滥用,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同时,在“社区团购团长承担销售者责任认定”案例中,法院认为线上帮卖团长以盈利为目的持续性对外销售商品,属于法律规定的销售者,应承担销售者责任;在“平台派单模式中物流公司赔偿责任认定”案例中,中消协专家指出,该案明确了平台派单模式下物流服务商匹配的物流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成立货物运输合同关系,因货物运输产生的相应损失应由物流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十大典型案例还包括保险公司滥用“疾病释义”条款免责、电信服务欺诈、教培合同“超期余款不退”条款效力认定、二手汽车消费欺诈、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转让债务的责任承担、老年人旅游安全保障责任等。
中消协表示,典型案例的发布,有助于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和社会共治,促进经营者依法规范经营,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权、敢于维权、善于维权。
中消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新民指出,中消协和各地消协组织将围绕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高效履行消协组织各项法定职责,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强化消费社会监督,加大消费投诉处理力度,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