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4月20日上午,“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展厅开幕,三星堆独具特色的青铜人像与安徽观众近距离面对面。不仅有三星堆,来自长江流域各博物馆的140余件(套)青铜器精品集中亮相,带观众感受长江流域多元融合的青铜文明。
(资料图)
4月20日上午,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展厅,一件件重量级青铜重器串联起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展览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主要青铜文化圈为主线构架,分“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天下归一”四个单元。在“巴蜀并辉”单元,来自三星堆遗址的多件青铜器成了展厅中的热门展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其中,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光彩夺目、气宇非凡。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介绍,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也非常娴熟地掌握了铜和金的加工技术。金面罩薄如蝉翼,仿若一张“黄金面膜”,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如何将其精确戴在青铜人头像上?董静介绍,古蜀人用黄金捶拓出金皮,再用生漆调和石灰做黏合剂,根据青铜人头像的造型轮廓,精准贴合上去。“3000多年后,依然浑然天成,光彩夺目。”
作为常设于宗庙的祭祀神像,青铜人头像饰以黄金,到底啥目的?董静介绍,其目的或许并非仅仅为了美观,应该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功用。“是象征尊贵的地位,还是财富,或两者兼而有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她表示,也欢迎安徽的观众发挥脑洞,提出自己的观点。
商周时期,在充分汲取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基础上,立足于自然环境与本地文化传统,长江流域先民开拓创新,创造各自系统发展、极具地域特色的青铜文明。本次展览中,除了三星堆,观众还可以欣赏到长江流域多个重要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
来自安徽博物院的吴王光剑 1974年在安徽省庐江县汤池岗村出土。历经2000多年时光,依然寒光逼人,气势非凡。吴王光,即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
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伯各铜卣(yǒu)精致非常,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伯各铜卣器盖以云雷纹为地,饰有2组巨角卷翘的大兽面,折沿处装饰了夔龙纹。器、盖上还有铭文:“白各乍宝尊彝”。
展厅中,另一件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秦公铜镈(bó)造型精美、纹饰华丽、气势恢宏。由铜镈上的铭文可以知道,这件铜镈的铸器者应为秦宪公之后——秦武公,铭文内容颂扬了秦公先祖的功德和铸器者自己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事迹,对春秋时期秦国的铜器断代有着重要意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文/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