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   >  正文

今日热文:防空旅“中军帐”迎来陆航飞行员

评论

新闻样本

“这一仗,我们终于打赢了”


【资料图】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张建平 谭 志

“这一仗,我们终于打赢了!”说起去年那场综合对抗演练,第77集团军某防空旅连长邓磊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

在那次演练前,他们曾两次败给老对手——该集团军某陆航旅。

“这次演练,我们誓要赢得胜利!”然而,首场对抗下来,他们依然惜败对手——虽然击落数架“敌机”,但还是有直升机成功突破防空火力网,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指挥方舱内,一股压抑的氛围笼罩着官兵。“我来试试!”当时正在防空旅交叉代职的副营长李勃君主动请缨。此前,他是该集团军某陆航旅的一名飞行员。

硝烟再起,临时坐上指挥席位的李勃君紧盯雷达屏幕。突然,几处细小光点如流星般在雷达屏幕上一闪而过,他立即作出判断:“有‘敌’直升机群正在进行低空突防,防空阵地立即做好迎‘敌’准备。”

不出所料,片刻后,雷达再度捕捉到目标:数据显示,此时“敌”直升机群已进入防空火力射程。

“打不打?”电台里传来邓磊急切的询问。

“‘敌’直升机群飞行速度过快,贸然打击会暴露阵地,一击不中必然招致反击。”李勃君话语从容,“再等等,等他们慢下来,他们一定会慢下来的!”

“你能确定吗?再等,他们怕是要展开攻击了!”邓磊内心焦急万分。不等李勃君再次作答,那几处光点在雷达屏幕上的移动速度,果然慢了下来。

“‘敌’直升机群正进行队形变换前的降速机动,打!”见状,李勃君当机立断,迅速下达命令。

“全部命中!”这场久违的胜利,让防空旅官兵沸腾了,欢呼声响彻发射阵地。

复盘会上,防空旅领导总结道:“这场胜仗,得益于我们有代职的飞行员坐镇,他更了解陆军航空兵的战术战法,能根据对手的战术意图和飞行轨迹进行预判。”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本领?我们何时能形成这样的能力?”一连串的发问,如一记记重拳猛击在官兵的心头。

“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发言的是在场的一名集团军领导。他接着说道:“集团军组织不同兵种单位的指挥员交叉代职,正是为了锤炼部队实战能力。相信陆航旅飞行员为你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胜利。”

会后,邓磊主动找到李勃君请教。当晚,他们一直聊到深夜。分别时,邓磊道出自己的想法:“等集团军组织下一批次指挥员交叉代职时,我也要报名,去陆航旅好好学习一番。”

“不用等你去代职。我这次来,就是把陆军航空兵的战术战法全教给你们。”言语间,李勃君的眼神里透着更多期许,“不过,等我回到老部队,咱们再交手时,我可不会手下留情!”

第77集团军某防空旅组织实弹射击演练。蒋振梁摄

记者调查

防空旅“中军帐”迎来陆航飞行员

■刘元勋 陈 旭 刘岸明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两辆军车错车的一瞬间,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李勃君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该集团军某防空旅副营长王琛。

此刻,他们俩都要到对方单位交叉代职。

军车载着几名飞行员缓缓驶入防空旅营区,看到主干道旁悬挂着“苦练本领、引弓猎鹰”的金色标语后,李勃君笑着对身边战友说:“看到了吗?咱们就是他们要猎的‘鹰’。今天,咱们主动送上门了。”

听着车内的笑声,李勃君当时并不清楚,他们这批“驭鹰者”闯进“猎鹰阵”,将会激起什么样的水花。

一场对抗引发的“矛”与“盾”之思——

跳出以往备战训练自我设计、自我检验的圈子,在互相较量、互相交流中促进战斗力提升

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防空导弹,李勃君心情很复杂,毕竟他接触到的是飞行员最忌惮的装备。

听完战友对某型防空导弹战术性能的介绍后,李勃君脑海里浮现出直升机被击中的画面。

虽然过去在院校里学过防空武器的相关知识,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如今,看到真家伙后,李勃君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

“正好你来了,咱们一起练练?”说着,李勃君被导弹射手陈忠粱拉进模拟训练中心,“过去搞模拟对抗训练,都是我们自己人充当飞行员。今天由你这个真正的飞行员坐镇,咱俩就对抗几场!”

穿戴好模拟训练设备,一场空地攻防对抗训练随即展开。

红方搭箭引弓猎鹰,蓝方驾机辗转腾挪……5场比拼下来,双方各有胜负:李勃君2次成功突破防空阵地,3次被“击落”。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双方都不是很满意:李勃君和陈忠粱自信有能力击败对手——毕竟他们都是各自单位响当当的训练尖子,在此之前本单位组织的同类型模拟对抗训练中,他们鲜有败绩。

“今天的命中率真的太低了!”走出模拟训练中心,素有“金牌射手”之称的陈忠粱懊恼不已。同样,李勃君也是一脸沉闷:“要是在战场上,我恐怕已经……”

李勃君和陈忠粱不知道的是,闻讯过来观摩他们对抗的,还有不少领导和战友。

模拟对抗训练结束,复盘会紧锣密鼓地展开。这次参会的,不仅有防空旅官兵,还有前来调研的集团军和陆航旅领导。

“过去关起门来练兵,更像是自己的左右手互搏。一来套路熟悉,二来对自己下不去狠手、死手。”会上,防空旅领导反思道,“今天的对抗结果证明:一项战法是否切实有效,绝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由对手来评判。”

“以前经常与防空旅进行模拟对抗训练,不过更多的是临时性搭台唱戏,曲终人散后缺少深度交流。”陆航旅领导接着说,“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了解对手的战术战法。”

“矛是否锋利,要刺向盾牌后才能知晓;同样,盾是否坚硬,也要经过矛击后才能得到检验。”听罢双方发言,集团军领导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组织陆航旅与防空旅的指挥员交叉代职,就是为了跳出以往备战训练自我设计、自我检验的圈子,通过把‘矛’和‘盾’绑到一起,在互相较量、互相交流中促进战斗力提升。”

至此,李勃君明白了集团军安排他们这几名飞行员前往防空旅交叉代职背后的深意:一来当好“教员”和“陪练”,将直升机战术战法传授给防空旅官兵,并在模拟对抗训练中扮演好“磨刀石”角色,帮助他们提升“猎鹰”本领;二来当好“学生”,主动向防空旅官兵学习最新防空作战方法,提升陆航部队空战生存能力。

“等你代职结束前,我们相约再战,到时候比比看是你的‘矛’更锋利,还是我的‘盾’更坚固。”走出会议室,李勃君握住陈忠粱的手说:“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努力!”

第77集团军某防空旅官兵利用便携式防空导弹对“敌”空中来袭目标进行拦截。蒋振梁摄

一支蓝军分队带来的思维之变——

将双方作战思维融合在一起,既考虑“作为防空兵会怎么打”,也考虑“作为飞行员该怎么飞”

代职初期,李勃君感觉自己像是个“外来户”。

来到防空旅后,李勃君和其他飞行员被任命为副营长。不过,和旅里其他土生土长的副营长不同,这几名飞行员起初并未被要求负责具体工作。

一次,全旅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要求各营副营长参加并作汇报。然而,在通知文件里,机关专门强调“前来代职的飞行员不必参会,由所在营副教导员代替参加”。

不仅如此,按照职责分工,副营长本应负责营部人员管理工作,可是在李勃君所代职的营队,这项工作被他人代劳了。看着营里其他干部忙碌的身影,他如坐针毡:“感觉自己像客人一样,什么都插不上手。”

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多久,李勃君和其他飞行员很快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牵头组建防空旅蓝军分队,培养一批“不是飞行员的‘飞行员’”。

“代职机会难得,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至此,防空旅领导道出这样安排的深意,“代职期间,一切事务性工作与你们无关,你们只需要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情——帮助我们练兵,提升打赢本领。”

带着这样的使命,李勃君从营里挑选出几名训练成绩拔尖的骨干。从最基础的飞行理论,到陆军航空兵战术战法,再到直升机编队作战……李勃君按照直升机飞行员的培养模式,带教这批未来的蓝军分队。

很快,李勃君发现一个现象:这些骨干似乎很难跳出传统防空兵的思维习惯。模拟飞行训练,他们总是飞得畏首畏尾,导致陆航力量的机动性、突然性大打折扣。交流后得知,他们宁肯兜一个大圈子,也会刻意绕过自认为可能布设有防空火力的空域,草木皆兵下行动难免变得迟缓。对此,李勃君不止一次强调:“不要一味地去躲,战场上总有避不开的防空阵地。你们不妨站在飞行员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采取机动动作,努力突破防空火力。”

李勃君一边努力纠正防空旅官兵的“地面思维”,同时也在一边克服自己的“空中思维”。一次授课,一名防空旅干部对李勃君讲述的作战理论提出质疑:“你采取的战术动作,假定了‘防空力量不会前出行动’的前提。然而,实际作战会梯次设置火力组。按照你讲授的方式行动,直升机大概率会被击落。”听完他的发言,李勃君陷入沉思。

“这种‘以我为主’的固有思维方式,是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李勃君对接下来的代职工作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将双方作战思维融合在一起,让战友既充分考虑‘作为防空兵会怎么打’,也要考虑‘作为飞行员应该怎么飞’。”

就像是一块海绵,李勃君一边将自己掌握的陆军航空兵战术战法倾囊相授,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防空作战理论。与此同时,一场场“空地讲堂”在防空旅举办,代职飞行员和防空旅指挥员就具体战法各抒己见、反复推演,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改进意见。

此举带来的变化很直观:过去,防空旅指挥员习惯在军事地形图上排兵布阵。如今,他们每个人的案头都多了几张画有密密麻麻作战标号的航空图。

一次代职催生的“双赢”效应——

比分还是那个比分,可是藏在比分背后的东西,已经大不一样了

经过数个月的潜心砺剑,一支崭新的蓝军分队出现在防空旅模拟对抗训练现场。

战幕拉开,蓝军分队在李勃君的带领下组成编队,贴着地面进行超低空突防。

“不知道防空火力藏在哪里,就逼他们现身。”蓝军分队率先发难,对几处可能存在的防空阵地进行攻击。果然,此举立即招来反击。

看到导弹发射产生的尾焰,蓝军分队临危不乱,一边采取机动动作进行有效规避,一边抛射干扰弹诱导导弹偏离目标。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近、远程防空武器射程衔接的火力盲区,上演了一出穿插破敌的好戏。

4∶1,战斗结束。最终,蓝军分队赢得胜利。对于这种结果,防空旅领导却很欣喜:“只有对手变强了,才能逼着我们在与高手过招中变得更强。”

没过多久,李勃君和几名蓝军分队官兵获得旅里的表彰奖励。当李勃君和战友们登上领奖台时,礼堂内掌声雷动。“那一刻,防空旅战友真心把我当成自家人,这是对我代职期间取得成绩的肯定。”李勃君说。

模拟对抗、复盘推演、战法研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勃君带领蓝军分队奔走在防空旅各个营队,与一支支防空分队过招切磋,几乎每天都处于满负荷状态。

“忙得充实,忙得有成就感。”对于这种工作状态,李勃君直言“乐在其中”。不仅如此,熄灯后,他还专门抽出时间撰写理论文章。结合代职体会,李勃君总结出一套新的战术动作,经验证有效后被陆航旅推广使用。

与个人成长进步相比,李勃君更在意的是通过代职带来的部队战斗力提升:“在‘矛’与‘盾’的碰撞中不断擦出新的火花,何尝不算是一种‘双赢’?”

代职时光匆匆而过,就在李勃君即将离开防空旅之时,导弹射手陈忠粱再次找到他:“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走之前,咱们再来对抗一场!”

“可以,不过这次由我的徒弟出战。”再次步入模拟训练中心,李勃君让蓝军分队负责人、某连副连长黄琦上阵。

还是同一片蓝天,这场模拟对抗战况却更加激烈。只见双方使出浑身解数,仍打得难解难分,几回合缠斗下来,陈忠粱的作训服被汗水浸湿。

2∶3,最终的对抗结果没有变——黄琦被陈忠粱“击落”3次。

对于这个结果,对抗双方都很坦然:因为他们采用的新理念、新战法,早已与此前那场模拟对抗训练不可同日而语。“比分还是那个比分,可是藏在比分背后的东西,已经大不一样了。”陈忠粱说。

临别之日,在防空旅领导的建议下,李勃君将自己佩戴的一枚飞行员胸标,以及他整理的几份理论研究手稿,留在旅史馆里。

“相比于‘来过’,能够为防空旅战友‘留下’一些东西,才是此次代职的意义所在。”李勃君说。

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李勃君(左一)代职期间与战友探讨战术战法。于明涛摄

亲历者说

回首,难忘代职岁月

■第77集团军某防空旅副营长 王 琛

去年,我报名从防空旅来到陆航旅交叉代职。临行前,营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去之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摸清楚对手的打法招法。”

营长的心思不难理解。前些年,我们营参加跨区演习,与友邻单位过招,由于对“对手”的战术不够了解,导致提前设下的防空火力埋伏没能发挥作用,最终铩羽而归。那次惨败,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掌握最新的陆军航空兵作战理论,就练不出制胜未来战场的过硬本领。

来到陆航旅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不仅如此,我还主动申请到地勤、塔台指挥以及飞行保障等岗位跟训锻炼,为的是系统学习陆军航空兵作战理论,帮助防空部队更好地“砺剑”。

去年夏天,我作为载员参加了陆航旅飞行训练。第一次从“一树之高”望向熟悉的地面,我感到眼前景象与以往全然不同:“只有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更多地站在对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在与对手的交锋中赢得先机。”

代职时光转瞬即逝,我也收获颇丰:根据陆军航空兵作战理论,我总结提出的多项防空分队战术战法,被应用于实战化训练。如今,回想起在陆航旅代职经历,我相信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憧憬,期待学成凯旋

■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副连长 裴元君

今年年初,旅里组织预任连主官集训,我取得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战友们说,下一步我接任连长,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想到,旅领导却在不久后找到我,询问我是否愿意报名去陆航旅交叉代职。

对此,我有些不解。看出我的困惑,旅领导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正是想培养你当连主官,才会安排你去交叉代职。只有掌握空地协同战法,你才能更好地胜任连长岗位。”

“代职期间,晋职晋衔、评功评奖由原单位实施。相同条件下,向参加交叉代职人员倾斜。”为打消我的顾虑,旅领导拿出集团军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你看旅里此前参加交叉代职的指挥员,哪一个不是本单位优秀人才,哪一个回来后没得到重用?”

我找到去年曾参加交叉代职的一名战友征求意见,他恳切地对我说:“于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于单位而言,你是为战斗力建设作贡献。”

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很快填写了交叉代职报名表。临行时,旅领导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放心大胆去闯,等着你学成凯旋的那一天。”

(李佳豪、梁辰溪、张建平整理)

标签: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